村网通总站 东李高村 169501.nync.com 欢迎您!
道道山梁上有层层叠叠的梯田,堆挤着,一直蔓延到山岭的最高处。三交河流淌在路边的沟谷里,随着公路的曲折蜿蜒,时隐时现。这儿是吾元镇,一个拥有广袤土地、历来盛产粮食的地方,被称作粮食“拉不完的吾元”,蜚声上党。历史上一次次的灾害发生后,都会有逃荒的民众慕名而来。这片富怀爱心的土地接纳了他们,也没有让这些饱尝苦难的人们失望。“富迁川,穷钻山”,这片土地容留了许多的移民。直到改革开放后,逐渐富裕起来的乡民们,又相继到县城里买房子,特别是近些年来,结婚的青年人们都把在县城拥有一套房子作为成家的先决条件,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,虽然在多年的打拼以后,许多人的根还是深深地扎在这个地方。
小庙岭村就隐身在这里,一条公路的旁边。没看到村里的庙有多矮小,只看到山环水绕,树木葱茏,一户户民居就处身在林木的包围中,村民申巧玲家的院子也是这样。这次我们是为了品尝她做的三合面,慕名专程而来。
申巧玲和她婆婆刚从地里回来。她的女儿已经出嫁,儿子在北京打工,她和丈夫早早去田里锄地,八十二岁的婆婆闲不住,也一同去了。听说我们要来,婆媳两个就早早收工回来等着。几孔窑洞,几间东屋,一个大院子,里里外外都收拾的干干净净。听见我们进来,两个人一起出来迎接,简短的话语和她们的性格一样的朴实。
婆婆把小麦粉、黄豆面和小粉面,按一定的比例倒进面盆,面粉量最多,粉面用的最少。冷水和面,面团要和得稍微硬一点。婆婆连贯地按压着,动作娴熟,不一会儿面团就和好了。拿盖子盖上,饧着。 申巧玲给我们沏上大叶茶,倒上茶水,又去洗好几根水果黄瓜端过来。洗手,取出面团,开始在案子上揉面。一遍一遍,面团在她的双手底下展开,又复浑圆,接着又舒展开来,复又缩成一大团。面团渐渐圆润,如同婴儿的皮肤一样光洁。她取出擀面杖开始擀面,面团迅速改变模样,逐渐延展开来,摊开,撒上粉面,卷起来继续按压,如此重复,发出砰砰的有节奏的声音,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。这是生活的乐章,是一些人心底里最早、最真切的怀念。擀好后她把一卷面片堆叠起来,就像一匹绸缎,顺滑地铺折在案板上。开始切,切成细细的面条,从最上面拉起,堆折的面条被拉展,几把匀称的面条就躺伏在了案上。连贯的动作似曾相识,让人想到母亲和妻子,画面温馨。
婆婆点燃一片废纸,放进炉灶中,接着又放进几根干树枝。一大团火焰在炉膛里燃烧起来。火越来越旺,就像她们越过越红火的日子。一股烟雾从灶口冒出来,立刻被重新吸回炉膛里去,那股烟雾不甘心地在灶口外打了个旋,形成一个淡蓝色的,弯曲着的浅浅的轨迹,随即消失不见。屋角的烟囱吸纳了它们,再吐出去,这个情形会出现在游子的记忆里,是炊烟,更是乡愁。
数个土鸡蛋打开打散,黄橙橙的。入油煎炸,香气四溢。铲出后重新放油,放入葱花炒香,倒入切好的西葫芦,翻炒片刻,再倒入切碎的西红柿。
几只母鸡从大门外踱步进来,扑腾着翅膀跃到鸡窝上,钻进那上面一整排的一个小房间里,安静的伏下身子。一只母鸡从上面跃下来,扑打着翅膀,趾高气昂地鸣叫着,咯咯咯,咯咯咯哒。一枚新鲜的鸡蛋留在了草窝里。
锅里的水翻滚着,漂浮着的面条一漾一漾。这个时候,是生活中最温情、最可期待的时辰,真实自然,生动熨帖。挑上一小碗,浇上菜汁,入口就是庄户人朴实岁月的滋味。
就是这些简朴却又美味的食物,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。放下碗时,我们真的应该做些事情,用来回报生活的馈赠。